跳至主要內容
生活智慧

免稅額 | 報稅必知!2025 個人入息免稅額計算方法、稅率及慳稅方法

01/2025

政府為納稅人提供了不同的免稅額,但由於種類繁多,不少人都會有所遺漏。本文詳細講解2024 個人入息免稅額計算方法、稅率及慳稅方法,亦教你如何利用財務規劃幫助慳稅 !

 

2024/25 個人入息免稅額項目
  

基本免稅額

基本免稅額可理解為單人免稅額,無論有沒有子女或父母供養,只要須繳交薪俸税或個人入息課税的市民,都可享有基本免税額。2024/25年度的基本免稅額為$132,000。

 

配偶免稅額

已婚人士免稅額為$264,000。如果你為已婚人士,無論是異性婚姻或同性婚姻,只要與配偶共同居住,或分居後但有供養及經濟上支持對方,便可申請已婚人士免稅額。

如果你的配偶須沒有薪金收入及沒有選擇自行以個人入息課税方式評税,你可在報稅表第11.1 部的方格136回答「否」,即配偶沒有應課薪俸稅入息。你無須填寫第 4.4 部選擇「合併評税」或填寫第 7 部與配偶共同選擇「個人入息課税」。

如果你與你配偶已分開居住但尚未離婚,並供養或經濟上支持對方,同時配偶沒有薪金收入,可在方格 137 內加上「✔」號及註明你支付的生活費用。

如果你與配偶都有薪金收入,並共同選擇合併報稅,你可在第 4.4 部選擇「合併評税」。如果你與配偶均有薪金收入、租金收入或經營業務利潤,你可在第7.1b的方格66回答「是」。

配偶必須在第12部簽署,以示同意合併報稅或共同選擇個人入息課稅。

 

子女免稅額

就申請子女免稅額而言,子女的數量沒有限制,但子女須為未婚,及須要符合以下年齡限制:

  1. 及未滿18歲;或
  2. 年滿18歲但未滿25歲的全日制學生;
  3. 年滿18歲,但因身體或精神問題無能力工作。

子女免稅額為每名子女$130,00。如果子女在課稅年度出生,可獲每名子女$130,00的額外免稅額。

如果你與配偶共同居住,你與配偶只可以用任何一方的名義申請。

如果你與分居的配偶或過往的配偶就同一名子女申請免稅額,便須要協議如何分攤免稅額。如有爭議,税局會根據對該名子女的供養及教育所作的貢獻來決定如何分攤免税額。如你們沒有協議,又未能提供上述資料,稅局將不考慮批准該免稅額。

為了減少稅款,子女免稅額應該由賺取較高入息的一方申請。不過,如果較高入息的一方須要按標準稅率評稅,便應由另一方申請。

 

供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免稅額

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免稅額會因長者的年齡而有所不同。對於年齡介乎55歲至未滿60歲的長者,其免稅額為25,000元;而對於年滿60歲或以上,或符合申領政府傷殘津貼資格的長者,其免稅額則為50,000元。

需要留意的是,該名長者須通常居住在香港,並且至少連續6個月與你同住,且毋須自付全額開支。如該名長者全年與你持續同住,你可獲得雙倍免稅額。

若你們並非同住,你或你的配偶每年必須付出最少12,000元供養該名長者。此外,如果該名長者居住於院舍,而你已申請了長者住宿照顧開支扣除,則不可同時申請該名長者的免稅額。

任何一名長者受養人只可由一名人士申請免税額,不能由多人分攤。如配偶已離世,你仍可就配偶的父母或祖父母申請免稅額。

過往有不少虛假申索供養父母免稅額而罪成的個案,包括有關長者已離世、移民或居住院舍,及謊稱給予生活費給領取綜援的長者。

 

傷殘受養人免稅額

如你在任何課税年度內供養一名有資格根據「香港政府傷殘津貼計劃」領取津貼的家屬,不論他有否實際領取津貼,你均可申索傷殘受養人免税額。受養人包括你的配偶或子女;或你或你配偶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兄弟姊妹。

符合領取「香港政府傷殘津貼計劃」資格的證明文件包括:

  1. 社會福利署傷殘津貼的檔案編號;或
  2. 經由衛生署署長、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簽發,根據社會褔利署對傷殘情況的定義而作出的醫療評核報告;或
  3. 在私家醫院留醫而獲其主診註冊醫生證明不適宜被送往公立醫院/診所接受醫療評估,因而由該私家醫院的主診註冊醫生所作的醫療評核報告。

傷殘受養人免稅額是在已婚人士免税額、子女免税額、供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免稅額等之外,另行享有的免稅額。你可在第11.1、11.2及/或11.4部適當的空格內加上「✔」號。稅局可向社會福利署查證有關資料。

 

 

免稅額計算方法與稅率

 

計算個人入息淨額 

計算應課稅入息的步驟

個人入息課稅是為那些同時須繳交利得稅及物業稅的納稅人提供稅務寬減的制度。如果你只有薪俸收入,則應選擇繳交薪俸稅。個人入息課稅下的收入可分為三類,包括薪俸收入、物業的應評稅淨值,以及業務的應評稅利潤。

須課稅的薪俸收入包括薪金、董事酬金、佣金、花紅、代替假期的工資、約滿酬金及代通知金等,並可扣減為工作所需而必然及純粹為工作而招致的支出,例如特殊工作服飾的費用。

物業的應評稅淨值為實際收到的租金扣除差餉後的80%。應評稅利潤則為業務的純利,並可扣除為產生利潤而付出的各項開支費用。

上述三項收入的總和,即為個人入息課稅的總入息。

 

減除免稅額後的應課税入息實額

應課稅入息淨額 = 入息總額 - 扣除總額

應課稅入息實額 = 應課稅入息淨額 - 免稅額總額

可扣除項目包括合資格年金保費、合資格醫療保險保費、個人進修開支、認可慈善捐款、認可退休計劃、可扣稅強積金自願性供款、輔助生育服務開支、住宅租金、居所貸款利息,以及長者住宿照顧開支。

免稅額項目則包括基本免稅額/已婚人士免稅額、子女免稅額、供養兄弟姊妹免稅額、供養父母及供養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免稅額、單親免稅額、傷殘受養人免稅額,以及傷殘人士免稅額。

 

2024/25 年稅階

應課税入息實額,須按累進税率計算應繳税款。但若税款超過入息淨額乘以標準税率的金額,你便只須繳交以標準稅率計算的較低税款。

下表為2018/19 課税年度及其後年度的稅階:

 

應課税入息實額($)

税率

税款($)

50,000

2%

1,000

      50,000

6%

     3,000

 

 100,000

 

 4,000

       50,000

 10%

     5,000

 

 150,000

 

 9,000

       50,000

 14%

       7,000

 

 200,000

 

 16,000

餘額

 

 17%

 

標準税率

課税年度

2018/19至2023/24

2024/25#

標準税率

15%

 

兩級制標準税率

首$5,000,000的入息淨額

 

15%

餘額

 

16%

 

例子:單身人士

假設李先生每月的薪金收入為$50,000,並沒有任何物業收入或業務利潤。他須繳交的薪俸稅計算如下:

全年入息:$50,000 × 12 = $600,000
強積金僱員供款:$1,500 × 12 = $18,000
基本免稅額:$132,000

應課稅入息淨額:$600,000 - $18,000 = $582,000
應課稅入息實額:$582,000 - $132,000 = $450,000

根據稅階,首$200,000的應課稅入息實額須繳交$16,000稅款,剩餘$250,000則按17%計算稅款,即$42,500 ($250,000 × 17%),合共$58,500 ($16,000 + $42,500)。

若以標準稅率計算,稅款為$98,940 ($582,000 × 17%),較累進稅率計算的金額為高。因此,李先生應繳的薪俸稅為$58,500。

例子:有供養家人的單身人士

假設同一情況下,李先生有供養並非與他同住且年滿60歲的父親及母親,其稅款將有所改變如下:

供養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免稅額:$50,000 × 2 = $100,000

應課稅入息實額:$582,000 - $132,000 - $100,000 = $350,000

根據稅階,首$200,000的應課稅入息實額須繳交$16,000稅款,其後$150,000則以17%計稅,即$25,500 ($150,000 × 17%),合共$41,500 ($16,000 + $42,500)。

同樣,若以標準稅率計算,稅款為$98,940 ($582,000 × 17%),較累進稅率計算的金額為高。因此,李先生的薪俸稅稅款為$58,000。

 

 

如何利用財務規劃幫助慳稅?

你可以善用扣稅三寶進行財務規劃,幫助慳稅,同時得到更多的健康或退休保障。

扣稅三寶是坊間所指能夠用來扣稅的保險及理財產品,包括自願醫保 (VHIS)、強積金可扣稅自願性供款 (TVC)及合資格延期年金 (QDAP)。具體而言,納稅人能夠把自己及家人的保費支出或理財產品供款用來扣減需要繳稅的入息。

自願醫保 (VHIS)的扣除額上限為每名受保人$8,000,受保人的數目及每名受保人的保單數目沒有限制。強積金可扣稅自願性供款 (TVC)及合資格延期年金 (QDAP)的扣稅上限為合共$60,000。

安達人壽的「Gold富稅延期年金計劃 」為合資格延期年金,可用來申請扣稅。投保人可選擇5年或10年的保費繳付期,並可選擇在55 歲或65歲開始收取年金。計劃將持續10年每月向你提供年金入息,讓你安享退休後的黃金十年。

安達人壽的自願醫保系列包括安達人壽(標準)計劃、安達自願醫保(靈活)計劃及安達自願醫保(優裕)計劃。三種計劃均涵盖住院及日間手術、「訂明診斷成像檢測」及「訂明非手術癌症治療」、未知的「投保前已有病症」及「先天性疾病」。

安達自願醫保(靈活)計劃有4個保障級別,而安達自願醫保(優裕)計劃設有5個自付費選項及2種保障範圍的選項,滿足不同人士的需要。

 

免稅額常見問題

 

1. 我是否可以同時申報子女與父母免稅額?

可以。

 

2. 若在報稅後才發現忘記申報供養父母的免稅額怎麼辦?

根據《稅務條例》,納稅人可以在有關課稅年度結束的6年內,更正報稅表的錯誤或遺漏,包括忘記申報供養父母的免稅額。你可以填寫並提交表格IR6071,作出申請。

 

3. 所有學費或課程費用都可獲扣除嗎?

不是。有關的課程需要由訂明的提供者提供,包括教育提供者、行業協會、專業協會、稅局批准的機構。

 

4. 若我有海外收入,免稅額適用範圍是否相同?

香港採用地域來源徵税原則,香港居民只須就源自香港的收入 / 利潤繳税,而源自香港以外的收入 / 利潤,則一般無須在香港課税。

 

 

 



 

 

 

免責聲明:本文刊載的資料只供參考。安達人壽並不就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或是適合任何特定用途,作出任何明示或默示的說明、陳述或保證。對於你因本文刊載的任何資訊而可能招致的損失、損害賠償、訟費或其他開支及責任,安達人壽概不負責。本文中的資訊、觀點和意見,純粹根據一般情況而提出,當中並無顧及個別人士的具體情況。該等資訊、觀點和意見不應取代專業意見。你應自行評估本文刊載的內容。如有需要,你亦可考慮尋求獨立專業意見。不同保險公司的產品可能存在差異,投保前須了解清楚、分析和比較從而找出合適的保險產品。上述資料並不構成向香港以外地區出售保險產品的要約、游說購買或提供保險產品的邀請。安達人壽保留隨時修改及刪除本文或其中任何內容的權利而不另作通知。

本文中的「安達人壽」指安達人壽保險香港有限公司。

 

網上聯絡我們
網上聯絡我們

有疑問或需要更多資料?

聯絡我們以了解我們可如何協助貴公司在潛在的風險中提供保障。